心脏骤停有效的处理方法是什么
2023-03-19 来源:一生养生【 字体:大中小 】
一、心脏骤停有效的处理方法
(1)恢复有效血液循环 ①立即胸外心脏按压。要点是:病人仰卧,背置地面或垫硬板,术者双掌重叠,双肘直,用肩部力量以掌根垂直按压病人胸骨中、下1/3交界处,使胸骨下段下陷4cm左右,频率70~80次/分。②心电监测,若是心室颤动,即行直流电非同步除颤。③肾上腺素:首先静注,如来不及建立静脉通道则可心内注射或气管注入。④如一时难以电除颤,或电除颤一次不复律,可选用胺碘酮、利多卡因、溴苄安或普鲁卡因胺静注,药物除颤与电除颤同时交替使用,能提高复苏成功率。⑤如心电监测时心室静止,可加用异丙肾上腺素静注,3分钟后可重复。⑥如心室静止用药无效,尽快行胸外心脏起搏,或经静脉心内临时起搏。⑦复苏20分钟仍无效,可开胸心脏按压,并继续用药,直到无望。
(2)呼吸停止时立即疏通气道及人工呼吸 ①将病人头后仰,抬高下颏,清除口腔异物。②紧接口对口人工呼吸,吹气时要捏住病人鼻孔,如病人牙关紧闭,可口对鼻吹气,使病人胸部隆起为有效,每分钟吹气12~16次,人工呼吸要与胸外心脏按压以1:5或2:10交替施行。③吸氧。④15分钟仍不恢复自主呼吸,应尽快气管插管使用机械通气,而不提倡用呼吸兴奋剂,以免增加大脑氧耗或引起抽搐惊厥。
(3)纠正酸中毒 过去常规早期大量使用碳酸氢钠,而现代主张使用原则是:宁迟勿早,宁少勿多,宁欠勿过。因为心脏骤停时酸中毒的主要原因是低灌注和C02蓄积,大量静注碳酸氢钠反可使组织C02增加,血液过碱,使Hb氧合曲线左移,氧释放受到抑制,加重组织缺氧,抑制心肌和脑细胞功能,引起高钠、高渗状态,降低复苏成功率。所以当建立稳定血液循环及有效通气之前,最好不用。
如果心脏骤停患者发生在院外现场,应先就地进行徒手复苏操作,并尽快设法边急救边护送至附近医疗单位作二期复苏。
二、心脏骤停的症状表现是什么
心脏骤停或心源性猝死的临床过程可分为4个时期:前驱期、发病期、心脏停搏期和死亡期。
1.前驱期
许多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有数天或数周,甚至数月的前驱症状,如心绞痛、气急或心悸的加重,易于疲劳及其他非特异性的主诉。这些前驱症状并非心源性猝死所特有,而常见于任何心脏病发作之前。有资料显示50%的心源性猝死者在猝死前一月内曾求诊过,但其主诉常不一定与心脏有关。在医院外发生心脏骤停的存活者中,28%在心脏骤停前有心绞痛或气急的加重。但前驱症状仅提示有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而不能识别那些发生心源性猝死的亚群。
2.发病期
亦即导致心脏骤停前的急性心血管改变时期,通常不超过1小时。典型表现包括: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的胸痛,急性呼吸困难,突然心悸,持续心动过速,头晕目眩等。若心脏骤停瞬间发生,事前无预兆警告,则95%为心源性,并有冠状动脉病变。从心脏猝死者所获得的连续心电图记录中可见在猝死前数小时或数分钟内常有心电活动的改变,其中以心率增快和室性早搏的恶化升级为最常见。猝死于心室颤动者,常先有一阵持续的或非持续的室性心动过速。这些以心律失常发病的患者,在发病前大多清醒并在日常活动中,发病期(自发病到心脏骤停)短。心电图异常大多为心室颤动。另有部分病人以循环衰竭发病,在心脏骤停前已处于不活动状态,甚至已昏迷,其发病期长。在临终心血管改变前常已有非心脏性疾病。心电图异常以心室停搏较心室颤动多见。
3.心脏骤停期
意识完全丧失为该期的特征。如不立即抢救,一般在数分钟内进入死亡期。罕有自发逆转者。
心脏骤停是临床死亡的标志,其症状和体征如下:①心音消失;②脉搏触不到、血压测不出;③意识突然丧失或伴有短暂抽搐,抽搐常为全身性,多发生于心脏停搏后10秒内,有时伴眼球偏斜;④呼吸断续,呈叹息样,以后即停止。多发生在心脏停搏后20~30秒内;⑤昏迷,多发生于心脏停搏30秒后;⑥瞳孔散大,多在心脏停搏后30~60秒出现。但此期尚未到生物学死亡。如予及时恰当的抢救,有复苏的可能。
其复苏成功率取决于:①复苏开始的迟早;②心脏骤停发生的场所;③心电活动失常的类型(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心电机械分离、心室停顿);④心脏骤停前病人的临床情况。如心脏骤停发生在可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的场所,则复苏成功率较高。
在医院或加强监护病房可立即进行抢救的条件下,复苏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病人在心脏骤停前的临床情况:若为急性心脏情况或暂时性代谢紊乱,则预后较佳;若为慢性心脏病晚期或严重的非心脏情况(如肾功能衰竭、肺炎、败血症、糖尿病或癌症),则复苏的成功率并不比院外发生的心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高。后者的成功率主要取决于心脏骤停时心电活动的类型,其中以室性心动过速的预后最好(成功率达67%),心室颤动其次(25%),心室停顿和电机械分离的预后很差。高龄也是影响复苏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心脏骤停病因详细解析
1.心源性心脏骤停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各种原因引起的心脏功能不全、心脏大血管严重损伤、先天性心脏异常(尤其是传导系统的先天性异常)、心脏肿瘤、急性心肌炎、心肌病(尤其是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原发性传导系统退行性病变、心脏瓣膜病(尤其是二尖瓣脱垂及主动脉瓣严重狭窄)等。
2.非心源性心脏骤停
呼吸衰竭或呼吸停止、严重的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药物中毒和过敏反应、电击或雷击、手术、治疗操作和麻醉意外。
心脏骤停或心跳呼吸停止,是临床死亡的标志,但从生物学观点,此时机体并未真正死亡,如及时抢救尚可存活,尤其是意外发生的猝死患者。
心跳呼吸停止后,体内立即发生酸碱度和电解质的急剧变化,特别是细胞内酸中毒和细胞外钾浓度增高,发生线粒体和溶酶体的破裂,细胞死亡和自溶。此时可逆性的变化变为不可逆,进入生物死亡。
人体各脏器对缺氧的耐受不同,中枢神经系统最为敏感,其次是心肌,再次是肝、肾、骨骼肌等。当脑组织缺氧时,由于脑血管内皮细胞水肿致使脑血流机械性受阻,导致脑血管阻力增加和颅内压增高,使脑灌注进一步减少。脑组织的重量虽仅占体重的2%,但其代谢率高,氧和能量消耗大。其所需的血液供应约相当于心排血量的15%,其耗氧量约占全身的20%。然而脑组织中氧和能量的储备都很少,对缺氧和酸中毒的易损性很大。在缺氧和酸中毒情况下,心肌收缩力严重受抑制,心肌处于弛缓状态,周围血管张力也减低,两者对儿茶酚胺的反应大为减弱。此外,由于室颤阈值降低,常可导致顽固室颤,最终心肌细胞停止收缩。肝脏与肾脏对缺氧也较敏感,前者首先发生小叶中心坏死,后者则产生肾小管坏死而致急性‘肾功能衰竭。当动脉含氧量<9容积%时,肝细胞不能存活。
四、心脏骤停的检查诊断
1.诊断:
1.1.典型症状和体征:心源性猝死的症状在临床上可分为4个时期。
1.1.1.前驱期:多数病人在发生心脏骤停前数天或数周,出现心绞痛、心慌、气促加重等非特异表现。
1.1.2.发病期:典型症状为长时间的心绞痛或急性心肌梗死导致的胸痛,呼吸困难,头晕,甚至昏迷。
1.1.3.心脏骤停期:心脏骤停发生后:
突然心音消失、大动脉搏动消失;
意识突然丧失或伴短暂全身性抽搐;
呼吸呼吸断续、呈叹息样或短促痉挛性呼吸,直至停止;
皮肤苍白或发绀;
瞳孔散大。
1.1.4.生物学死亡:4~6min内开始发生不可逆脑损害,随后经数分钟出现脑细胞和其他各器官系统的新陈代谢相继停止,过渡到生物学死亡,整个机体出现不可逆变化。
1.2.相关检查:心脏骤停发生突然,紧急检查是心电监护或心电图检查。可以有三种表现。
1.2.1.最常见为恶性快速型室性心律失常(室速或室颤)(VT/VF)。
1.2.2.其次为缓慢性心律失常或心室停顿。
1.2.3.较少见的为无脉性电活动(PEA),又称电一机械分离。
2.类型:心脏骤停时,心脏虽然丧失了有效泵血功能,但并非心电和心脏活动完全停止,根据心电图特征及心脏活动情况,心脏骤停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2.1.心室颤动:是最常见的类型,占80%-90%,复苏成功率最高。
2.2.心室静止:多在心搏骤停3~5分钟时出现,心室完全丧失了心电活动能力,心电图上无QRS波群,呈一条直线或仅有心房波,室上性激动不能到达心室。
2.3.电-机械分离:也称无脉搏性电活动,心脏已无有效的机械功能,但仍保留节律性的心电活动。心电图上有正常或宽大畸形、振幅较低的QRS波群,心电图表现为间断出现逐步增宽的QRS波群,频率多为20~30次/分以下。多为严重心肌损伤的后果,复苏较困难。
3.鉴别诊断:
3.1.中风:有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四肢厥冷,但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心音与脉搏存在。
3.2.单纯性晕厥
3.2.1.发作前多有诱因。
3.2.2.有头晕、恶心、上腹不适等前驱症状。
3.2.3.发作时血压下降,心率减慢或心音微弱。
3.2.4.常发生于立位或坐位,很少发生于卧位。
3.2.5.年青体弱女性多见。
3.3.癫痫
3.3.1.有癫痫发作史。
3.3.2.发作时心音、脉搏存在,血压可测到。
美容仪器有哪些
护肤知识有哪些
用什么方法可以祛痘
健身多久才能看到明显效果
清洗肛门对身体健康有哪些好处?
馒头与米饭哪个更好
步行能降低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番茄炒蛋没有蛋怎么办?
60岁杨紫琼冻龄秘诀大公开
香梨的功效和作用_香梨的药理功效